從礦山上采集礦石,將其運送至數千米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車間里,長距離帶式輸送機便成為最為綠色、節能、高效的裝備。但阻力大、電耗大等諸多痛點與“雙碳”目標并不契合。
7月30日,可化解上述痛點的“綠色節能長距離帶式輸送技術與裝備”拿到了權威的“技術說明書”。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物加工專家沈政昌為首的專家組認為:此
項目是運輸散料的綠色、節能、高效裝備,是建材、冶金、煤炭、交通、電力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工業領域不可或缺的重大裝備。
據了解,該鑒定會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組織。設備研發者來自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博重工)。這是由山東科技大學兩位教授創辦的一家“單項冠軍”企業。該項目已申報專利22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標準5項。
專家們認為,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雙碳”目標和建設“一帶一路”的需要,傳統的帶式輸送裝備技術水平已經無法滿足礦產資源開發需要。主要表現為帶式輸送機阻力大,電耗大。同時,長距離大運力帶式輸送機桁架重量大,安裝困難,建設周期長,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型礦產資源輸送項目的建設。如建設一條100km的輸送系統需要15億元至20億元,最快也要3年建成。
此外,長距離轉彎帶式輸送機故障點多、管理維護困難,尤其是“跑偏”現象時有發生,無法滿足礦山輸送裝備智能化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力博重工作為牽頭單位,組建產學研聯合創新團隊,瞄準傳統輸送系統運行能耗大、結構粗大笨重、可靠性差的行業難題發力。
力博重工創始人之一、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張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節能、智能、可靠”是貼在該裝備上的三個標簽。
比如該裝備建立了反映輸送帶與托輥組接觸區域邊界節點位移與應力關系的邊界離散方程,揭示了輸送機在不同載荷、速度、托輥組間距等多種工況下的阻力變化規律,開發出帶式輸送機等壽命托輥組、輕量化桁架結構,實現了輸送機本體節能10%以上,桁架重量降低12%。同時,它發明了以通用目標檢測網絡預測框對角線信息表征輸送帶邊緣直線的方法,建立了相應的跑偏量定量測量方法,跑偏故障診斷準確率達96%以上,為輸送機智能化和無人值守奠定了基礎。
此外,其開發出高負荷永磁電機全區域溫度監控與高性能散熱結構,電機性能提高,效率達到97%以上,溫升低于70K,實現了電機的智能化高效驅動。
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標準。據了解,該項目已先后應用于世界500強中國建材集團廣西金鯉水泥有限公司、越南成勝集團、塞爾維亞波爾銅礦、印度尼西亞德信鋼鐵等國內外十幾個單位成功得到應用。